不在何文田的何文田站(上)

(編按:本文原於2016年10月刊於立場新聞,現略作編輯及補充新發現資料後重新發表)

前陣子,大家可能會在官塘見過一個「何文田站」,那是南豐集團及永泰地產為推銷樓盤「何文田山畔」而設置的宣傳佈景,可見在地產商的勢力下,「何文田站」可以於任何地方出現。那「何文田站」究竟還是不是在何文田呢?趁車站啟用在即,就帶大家審視一下。

在官塘的「何文田站」宣傳佈景。在地產商的勢力下,「何文田站」可以於任何地方出現。

甚麼是「何文田」?

「何文田」地名的由來相傳與地主的姓名有關,但事實上大家都被誤導了。「何文田」正確的寫法是河門田,根據1902年九龍地圖,河門田是芒(旺)角、大石鼓(加多利山)、火棚(衛理道花園)與危旗山(油麻地消防局後山)之間的一片河谷地,谷中有一農村(見圖一)。九廣鐵路英段於1910年落成啟用,將河門田一分為二。1913年葡萄牙人梭椏(Francisco Paulo de Vasconcellos Soares)購入鐵路以東的河門田地段作物業發展,建成葡萄牙人專用住宅區與花園城市,以今日太平道遊樂場為中心,為香港鐵路物業發展創下先例。

1902年九龍地圖標示了河門田的位置,留意標示的名稱是Ho Mun Tin,而非Ho Man Tin。

新車站其實在哪裏?

利用Google Earth將現代街道圖蓋上1924年九龍地圖與新車站的平面圖(圖二)後,可以發現:

  1. 新車站不在上段描述河門田的範圍內;
  2. 新車站與河門田中間有多座山丘阻隔,而這些山丘都有別的名字;
  3. 新車站所在地有標示著Lo Lung Hang──老龍坑。

用Google Map計算太平道遊樂場與新車站A2出口經佛光街相距約1.5公里,徒步腳程約20分鐘,最多爬升海拔65米。河門田明明是谷地,一個山谷能「爬山」到另一面嗎?由此看來,新車站位於老龍坑。老龍坑是個河谷,以東是老龍坑山,長長的山咀伸延到紅磡觀音廟,像昏睡的老龍而得名,根據1911年的人口普查,老龍坑村與河門田村人口相若,均有二百餘人。

圖二︰1924年九龍地圖與新車站的平面圖與高度圖,可見何文田站與平坦的河門田相隔一重高山。

為甚麼我從未聽過老龍坑?

你心中一定浮現很多疑問,山上不是有很多住宅嗎?老龍坑這個名為何我住那麼多年都未聽過?這與往後的發展有關係。始於英國取得九龍半島土地之初,何文田以東南的山地便有作墳場的規劃,輾轉建了五、六個墳場,因為日本佔領拖到1950年代才清除完畢,未幾又有南下難民需要急建平房安置,使山地有達三十年的時間不在正規發展當中,直到1972年港英政府將寮屋戶移除以興建公共房屋,這時的何文田卻已是成熟的住宅區了。

正因這片山地有這麼複雜且不討好的發展史,港英政府興建公屋時銳意要抹掉土地混亂的過去,由工務司署訂立「法定分區」,把山下「何文田」的名字移到山上,而該處多個地名十二號山、採石山、靠背壟以及老龍坑等,就自此從政府地圖中消失,到1975年就只有愛民邨(住的是外來人)的名字於紅磡山(Patridge Hill/№12 Hill)的位置出現。

法定分區其實是甚麼?

這時你一定會說,那跟隨法定分區叫「何文田」不就可以了嗎?法定分區是政府的行政區劃,大家寫地址理應跟隨此分區。但當小弟上網搜尋「法定分區」時,規劃署的網址排在地政總署之前,地政總署網頁上只有一幅分區範圍極大的分界圖,而地政總署的地理資訊地圖搜尋「何文田」,卻只於醫療輔助隊總部出現一個點標,分界範圍全無(見圖三)。

地政總署的地理資訊地圖

直到上城規會的法定規劃區綜合網站,才能找到一個「何文田規劃區」分界圖。(見圖四紅線) 然而此「何文田」幅員頗大,北部連小部分九龍塘與九龍仔也包括在內,囊括十個地理地區(見圖四綠線) 。

城規會「何文田規劃區」幅員頗大,囊括十個地理地區(見綠線) 。

其他規劃區又是怎樣的呢?於地名常有爭議的長沙灣一帶,原來政府將長沙灣、深水埗、蘇屋、李鄭屋、塘尾等地都劃成同一區(見圖五紅線);而整個九龍西岸所有機場發展計劃所得的填海地又劃成同一區(見圖五灰色),大角咀慘被斬開兩半,可見政府只以土地發展為考量,所謂「法定分區」時與地理無關,在地名討論中毫無參考價值。

規劃區與地理無關,在地名討論中毫無參考價值。

其實美、加、澳、紐均有管理地名的專責政府部門,透明度亦高,但這在香港現今的政治環境是不可能的,所以民間更加要把好關,守護我們的地名。

地名是一個城市重要的無形文化遺產,對研究香港的地理、歷史、人文都有重大的裨益。那為甚麼建制會任由豪宅區擴張?新站名到底又會為我們帶來甚麼影響?我們下回分解

--

--

保衞香港名字 Protecting Hong Kong Names

你知唔知自己其實住邊區? 強烈要求統一香港地理分區! 一齊嚟保護香港人文地理景色啦! A critical toponymy page aimed at preserving and revitalizing Hong Kong toponymy. @protecthknames #香港地名危機